开馆时间:

周一至周五 8:20-22:00(一楼至七楼)

周六 8:20-22:00(二楼、三楼)

周日 8:20-22:00(二楼至七楼)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心得

科学发展观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至关重要

作者:暂无 上传时间:2006-04-06 浏览次数:

图书馆是一个随时在生长和运动着的机体。无论是文献资源的不断购进,设备设施的相应配备,还是每天到图书馆来阅读学习的读者等等,都是在经常地变化、增长、扩充乃至削减。在这样一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其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如何发展建设才符合它自身成长的客观规律?
    “科学发展”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合理而非盲目的,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发展观。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角度考察,“科学发展”应该是以充分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阅读和学习需求为目的,按照文献正常出版发行的规律,在符合馆藏要求的前提下,循序渐进、逐渐积累、按需购进的原则进行连续不断地补充。
    文献资源稀缺是永恒的话题,而稀缺的文献资源与读者日益增长的矛盾又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为缓解这个矛盾,文献资源科学地、合理地补充和增长就显得尤其重要。
    这几年,国家对高等教育加大了重视和扶持的力度。为检验评估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对图书馆的生均馆舍面积、生均藏书量和年生均新书等提出了明确的数量指标。从图书馆和读者的角度讲,这些指标非常有助于促进学校对图书馆的重视,有助于推动对文献资料投入的力度,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功能发挥,应该是一件令人鼓舞的好事。特别是对长期处于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功能萎缩的图书馆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并非如人所愿。首先对评估指标进行考察,就可以发现这其中有许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因素。其一,虽然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指标的数量上略有差别,但高校建校有先有后,图书馆文献的积累有长有短,同类学校用同一个标准划线,就违反了文献积累的客观规律。例如:同是高职院校,成立时间长的文献积累量就比较丰厚,而建校晚的院校在短时间内如何能扩充到生均80册的量?其二,全国每年出版图书的量是有限的,前几年平均在10万种左右,这几年增大到17-20万种。除去重版的、教材方面的,以及少儿读物和生活娱乐类等外,每年真正适合高校图书馆藏书的品种只有不到10万种。具体到每个院校符合教学科研专业的用书,一般不足5万种。
    以我馆为例。目前学院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是新兴行业和专业面很窄的专业,如空中乘务、港口商务、涉外会计、女子特警、家政等,这些专业中有些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只能属于行业、职业的范畴;有些专业面又很窄,类似这种情况的出版物十分有限,有的每年就出几十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几年的时间内一下积累数十万册图书,其结果只能是藏书数量上去了而质量滑坡。一方面是大量非专业或急需用书购进,藏书结构被破坏,品种类型没有根据需要而得到补充,另一方面复本量盲目加大,本来3-5册就可以解决借阅问题的,但为了保证总量就只得增加复本到8-10册,甚至更多。
    事实证明,这种一刀切的“生均××册”的标准本身就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违背客观规律、不实事求是和不切实际的主观臆断。
    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考察,究竟生均多少册是符合教学参考和课外学习用书的实际需求,这是需要经过实际调查、科学测算的,而不能随便拍脑袋定夺。生均藏书量与学生数量有关,与文献的品种和类型有关,与藏书的流通周期有关,与专业出版物的具体情况也有关,等等。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和评估,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作法,实践证明是非常不科学的,其结果是学院和图书馆为了达到评估要求,放弃正常的藏书补充计划和质量要求,不顾一切地突击购书,数量倒是上去了,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后患。大量不符合馆藏原则的图书涌入,书架爆满,复本难以控制,既占用空间,又浪费人力去进行加工和管理。如果在短时间内又要加工上架,那么数据质量也大打折扣,为今后的管理和读者检索借阅带来许多问题。
    总之,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诸如此类问题,在图书馆反映的十分突出。这不仅给现在的工作造成困难,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今天是人力、财力、物力的负担,明天就是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这种教训也许要过若干年才能真正显现出来,到那时不仅图书馆和学校要吞咽这个苦果,最可悲的是钱财浪费了而读者的正常阅读需求和秩序受到破坏。从大的方面看,如果领导层在决策时不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那么带来的影响和恶果就是难以估量的。
    图书馆的建设一定要讲“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不能仅顾眼前利益,要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追求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让读者真正在图书馆健康有序的发展中受益。

温小明

2006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