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椰雕是用椰壳精工制作的海南特有的工艺品,因旧时

        官吏常以它进贡朝廷而得“天南贡品”之誉。椰雕制作技艺精

        湛、风格古朴、造型优美、地方特色浓厚。制作历史最早的有

        记载椰雕制作在唐代,从日常用的瓢,勺,盛装物开始,经过

        不断的工艺提高到明末清初时,椰雕工艺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点击查看椰雕图片



点击查看椰雕图片




点击查看椰雕图片

椰雕

海之南——海南椰雕 历史尘沙难掩的光华


----摘自2005年9月13日海南新闻网

 

  

椰雕生产要经过多道工序

     千年的尘沙,没有掩去民间椰雕工艺的光彩。那一件件精雕细刻的椰雕作品,那一代代热忱执着的椰雕之梦,仿佛都在提醒我们,人世的种种无常,都会被时间之水冲涮,而百年千年沉淀下来的,只有这些无知无觉、无所欲求的器物,守望着海南本土文化寂寞的麦田。

     在走向市场的惊涛骇浪中,传统的椰雕工艺渐渐隐去,在它背后,新兴的现代椰雕正以茁壮之势植根、萌芽、成长。沿袭着两条不同的时代轨迹,我们不难发现,海南椰雕的欢乐与哀愁,也是时代的一种折射。

     在时代浪潮中,两家椰雕老厂奏响半个世纪的乐声戛然而止。今天的老厂旧址,不再有雕刻,新鲜的产业代替了椰雕,隐去了记忆 。

     无论海南椰雕未来走向哪里,有两个沉甸甸的名字不应被历史抹去:海口市椰雕工艺厂和文昌市工艺厂。与很多国企在时代浪潮中的艰难抉择一样,两个老厂都逃离不了被市场无情淘汰的命运。

     海口市椰雕工艺厂的前身,是海南特别手工艺厂。1955年,依靠龙桥镇富道村的世代椰雕工艺,海南特别手工艺厂采用8位艺人集体参股的方式,艰难“出世”了。厂里早期的艺人文传述回忆,建厂初期,连续八九个月发不出工资,大家齐心协力挺过了那段艰苦异常的创业岁月。后来,厂里连续招了4批工人,仅首批就有200人。从那时起,来自富道村的艺人也打破了“不传外姓”的规矩,广授学徒。经过艺人的精心创作,椰雕很快从原先的碗具、双耳杯等8个品种,增加到酒具、糖盒、灯座等60个品种,技艺上也开始向别的雕刻门类寻求融合,图案更是由解放前的龙凤狮等向山水、少数民族题材拓展。当时的椰雕产品几乎全部外销,出口地涉及芬兰、英、日、德、泰等国家和地区。

     由于外商订单不稳定、实用性不高及管理问题,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海口厂时常处于“吃不饱”状态。建省后,海口厂产品增加到5大类1200多种,新开发了椰棕、椰古饰品、椰雕木画等系列。即使这样,这种状况也长年得不到改变。上世纪80年代,富道村的很多老艺人退休后回村后,在村里开办了村工艺厂,这时的海口厂很多时候已经要依靠富道村供货了。

     一位熟知该厂情况的业内人士说,海口厂每年都创作出高水准的椰雕精品收藏在厂展厅里,但销往市场的产品却与藏品相差甚远。厂里对这批精品极其钟爱,件件价格不菲,据说连凤凰卫视想去拍摄都被拒之门外。然而,当今年海口厂改制、售卖厂址转向房地产项目时,这批珍藏已久的精品连同数千件仓库库存,都统统卖给了海口的一位椰雕收藏家。今年7月中旬,已有50年历史的海口厂在铲车的巨擎中灰飞烟灭,夷为平地。

     正如这位收藏家所说的,他收藏的不仅仅是椰雕,而是一段海南的历史。海口厂奏响了半个世纪的乐声,在此戛然而止。

     穿过文昌中学斜对面的铺面楼,杂乱散落着几栋破旧的平房,一看就知道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这里就是文昌市工艺厂的厂房,只是当年百人雕刻的热闹场景不再,几部造模机和打磨机,也被风雨染上斑斑锈迹,寂寥地荒弃在院子里。

     文昌市工艺厂建于1958年,最初只是县日用品厂的一个工艺品生产车间,后来逐渐分离设厂。文昌厂的发展,依然与富道村的世代椰雕工艺分不开。建厂之初,文昌厂曾派人到海口厂学习一年多。厂长钟盛斌说,文昌厂最好的光景,是1976年和1977年,当时,厂里员工发展到100多人,《鲤鱼吐珠》台灯和《古鼎》分别获得广东优质“四新”产品奖和全国大奖。鼎盛时期,文昌厂的产品达240多种,除传统拳头产品浮雕古鼎、八宝盒、通花吊篮外,还推出双龙杯、双凤杯、福寿古盒和椰贴画、割棕雕等新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上世纪80年代后,文昌厂的集体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愈发力不从心,加之受到东郊镇私人小厂的冲击,没多久文昌厂就处于半停产状态。钟盛斌分析说,东郊镇是椰子原产地,材料成本低,相比集体企业的沉重包袱,私人小厂在体制上更加灵活和具有市场开发能力。比如同样的一件低档产品,文昌厂的成本是每件四五块钱,而私人厂只需二三元。迫于无奈,文昌厂的固定工资改成计件工资,还变卖部分土地以供工人的养老保险。改成计件工资后,再无人愿意生产中高档椰雕产品,文昌厂很快就停产了,只靠出租铺面维持几位留守人员的工资。当年磨练出一手好雕功的钟盛斌,已有10多年没有摸过刻刀了。

     在老书记钟光美的热心指引下,我们在厂办公室里见到了1978年获奖的《鲤鱼吐珠》台灯。《鲤鱼吐珠》是一个圆雕椰艺,由水球、鲤鱼和台座三部分连成整体,台座和鲤鱼都使用了椰雕中的拼合工艺,鲤鱼全身还有浮雕的鱼鳞,水球是个直径10公分的大椰壳通雕而成,镂空的水波花纹上,还有18条形态各异的鲤鱼游弋追逐。水球和鲤鱼之间是用椰壳浮雕而成的水柱和浪花。令人称奇的是,作者不但在水球和鲤鱼之间应用了自行车的顶条,还安装了一个小马达,通了电水球就可以转动,动感十足。见我们要拍照,老人赶紧用布擦拭台灯上的尘土,不料竟掉落了一片椰壳雕成的浪花。看来,散落的记忆已经很久没有人去拾起了。

     今天的老厂旧址,不再有画图,不再有雕刻,新鲜的产业代替了椰雕,隐去了记忆。但是,一切都有迹可寻,一个时代的隐衷和苦心,至今仍历历可见。

    

外型朴拙的现代椰雕,远离了传统椰雕的精深和神秘。当传承与市场发生撞击,海南椰雕何去何从?

东郊椰林旅游品牌衰落后,聪明的文昌人开始了一次集体奔跑和追逐。然而,仅靠半成品的配件加工,能够撑起海南椰雕的明天吗 ?

     不再精深和神秘的椰雕,重新回到最初的角色,作为一种古朴的配件和饰品。文昌东郊椰林深处,就散落着十来家乡间作坊。

     从文昌往东行10公里,远远就望见东郊半岛了,岛上现存着一片国内面积最大的椰林,湛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与葳蕤的椰林构成著名的东郊椰林。东郊椰林约有椰林3万多亩、椰树50万株,素有“文昌椰子半海南,东郊椰子半文昌”之誉。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东郊椰林成为海南首屈一指的旅游景点。后来,东郊椰林旅游品牌开始衰落,聪明的文昌人开始了一次集体奔跑和追逐,利用椰子产地的天然优势,发展小佩饰、腰带、钮扣等椰雕配件加工,使东郊椰林成为海南最大椰雕半成品集散地。

     庄万清的万清椰雕厂,是最早进入东郊椰林的加工厂之一。1990年,庄万清靠着从亲朋好友处借来的1800元,在低矮的草棚厂房里做起了简单的椰雕生产。那时,他们没有资金和机器,每天就靠夫妻俩不停的手工雕刻。现在,他们在东郊椰林拥有一家60多平方米的销售铺面,万清工艺厂里添了2万多元的机器设备和30多名工人,椰雕品种也从最初的10来个增加到150多个。但是,万清椰雕厂主要还是做椰雕、椰棕配件订单加工,供应岛内各旅游景点和广州、义乌等地的小商品生产厂家。今年,庄万清接了一宗13万元的大单,因自家规模有限,就分流给东郊椰林的其他厂子来共同完成。这样大家携手同分一杯羹的事例,在东郊椰林已是很常见。庄万清说,椰雕小佩件是从马来西亚传进来的,目前的加工工艺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但毕竟不能与生产椰雕成品相提并论,小配件加工每件仅赚几分钱,主要还是靠量取胜,而且现在市场价格竞争很激烈,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

     祖籍广西的李超芳,1985年就和丈夫来到东郊椰林开办了一家艺海工艺厂。艺海同样以椰雕配件加工为主,但又自行设计开发了椰壳装饰材料,在东郊椰林名气不小。在椰雕行业摸爬滚打20年,李超芳越来越困惑,“随着椰雕技艺的没落,开发了好的椰雕产品,却苦于没有能工巧手来制作。”李超芳拿出一个用椰壳碎片拼接而成的托盘,椰壳原有的色调古朴陈旧,倒彰显出一种另类的原始与怀旧之美。李超芳说,这套新产品有可能在年底推向市场,但现在接到订单也不能大规模生产,因为找不到技术特别好的人来做。

     东郊半岛上的人们,已然与椰雕生发出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有的已放下锄头,整日在椰雕厂的烟尘飞舞和不停凿划中谋讨生活;有的在农闲时来椰雕厂帮忙,一天赚取二三十元不等的收入。在一家椰雕厂草棚旁的椰树下,我见到一位不停比照模具在椰壳上画图的大婶。大婶告诉我,她的家就在附近村庄,家里没啥事,她就来厂里帮忙,一天画七个小时能领到十元钱。椰妹、椰猪等简单的旅游工艺品,已形成分工有序的流水线作业,也汇集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大军。

精美绝伦的传统椰雕精品

椰艺旅游商品开发,打开了海南椰雕更广阔的视野,我们在为古老椰雕工艺流失黯然神伤的同时,也为椰雕找到另一种方向而欣慰。

     海口八月的风,轻轻打在脸上,清爽之中仿佛带有一丝海的咸涩。车水马龙的海口龙昆北路滨海天桥下,椰派不大的展厅,明亮的橱窗背后,空间豁然开朗,墙上、地上凡是能够利用到的地方,都布满了用椰壳拼接而成的各种椰雕挂饰、提包、衣柜、沙发、桌椅。乌色的怀旧色调及椰壳憨拙的形态,顿时让人古风扑面,打开认知椰雕的另一种视野。

     在椰艺旅游商品的开发中,海南椰派旅游资源开发公司和符为群都是不可或缺的符号。这位海南大学美术系毕业的海南人,从小每天途经海口市椰雕工艺厂到侨中上学起,就难舍椰雕情结。从歌舞厅老板到义无反顾全部身家砸进椰雕开发里,符为群被很多人认为是“疯了”。在创业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卖掉了心爱的宝马车。

     当时椰雕市场克隆成风,今天刚上柜的一个新品,第二天可能就成为别人仿冒的对象。2001年,椰派独树一帜推出了全新的小饰品系列,将椰子壳雕成常见的热带动植物,再串成各式各样的手机链、项链、手袋等饰品。之后,椰派又开发了“古椰饰品”和“椰派风情”两个系列产品,种类涉及挂包、椰花、钮扣、戒指、家居系列等。但符为群坦言,在众多椰艺旅游商品,最好卖的还是小饰品类。“国外市场有很多椰雕家具,但椰雕挂饰、花瓶却是空白,这一块市场潜力很大。”

     符为群说,原材料和实用性,决定了椰雕只能定位在中档产品,海南的椰艺旅游商品工艺已经很成熟,但缺乏的是产业化规模和市场。与其他中小企业一样,椰派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资金、市场价格战的双重困惑。由于新厂土地迟迟不能落实,椰派无法投入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只能遗憾地与很多外商订单擦肩而过。而市场上相互克隆、大打价格战的现象,也让许多人对椰雕市场失去了信心。

     业内认为,越来越多企业关注和参与椰雕开发,有助于形成一个产业化的集散市场。虽然市场价格竞争不可避免,但关键是要以不断创新为准则,各有各的开发风格,不能单纯地模仿照搬,这样只会做死市场。

     不可否认,椰艺旅游商品开发,打开了海南椰雕更广阔的视野,我们在为古远椰雕工艺流失黯然神伤的同时,也为椰雕找到另一种方向而欣慰。然而,海南的椰雕企业是不是应该立足更高的层面、更远的将来,去思考与探寻更合理化的开发与生产模式,在市场中找到海南椰雕应有的价植?

     有时,历史的变化,只在转瞬之间。

采用切、割、烫等方法加工出来的各种造型的椰棕雕

价值椰雕里的艺术

     椰壳外形古朴拙憨,让人亲近。有人说,当手和椰壳融在一起时,一些原始的感觉在心底慢慢苏醒。

     确切地说,椰雕工艺分为三类。一是椰壳雕。利用椰子壳的天然形态,把椰壳和贝壳嵌镶结合,按设计造型拼接成工艺品,产品有椰碗、茶叶盒、牙签筒、烟灰缸、花瓶、二胡、拼贴工艺画等。二是椰棕雕。根据椰棕自然肌理效果,采用切、割、烫等方法加工成椰猴、椰猪、椰妹等各种人物、动物造型。三是椰木雕。椰木向来被海南民间用来加工成木梁盖房子,后来工艺厂开始用椰木加工成筷子、发夹等产品。但是,人们利用得最多的还是椰壳雕。

     《中国艺术品鉴赏百科》中,把椰雕归为果核雕刻杂项。书中认为,椰壳雕工艺最初只做成简单的酒杯、茶盅、文房用具和盒罐等器物,后经文人雅士的题诗赋词,逐渐使椰壳雕艺术向完美的境地转变,但最好的作品仍要向皇宫进奉,特别是清雍正时期,椰壳雕器物的造型、纹饰及雕刻的技法已十分精湛。至清末、民国初期,用椰雕作为礼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虽然在中国雕塑大观园中,椰雕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和体系,但其制作工序并非想象中简单。一件高水准的椰雕作品,要经过选料、造模、雕刻、通花、嵌镶、刨光、修饰等几道工序,雕刻手法又有沉雕、浮雕、通雕、棕雕、圆雕、拼贴、油彩等。除了原汁原味的青壳雕外,椰雕也和其他雕刻材料和工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不同的另类之美,比较常见的有镶锡、镶银、贝雕镶嵌、石膏镶嵌、檀木嵌镶、陶瓷拼贴等。产品有小巧玲珑的果盘、饭碗、酒盏、饰盒、椰珠项链,还有富丽高雅的茶具、酒具、花瓶、台灯、奖杯,以及各类高档挂屏、坐屏、屏风等。

     老艺人告诉我们,椰雕的珍贵,体现在工艺上,尤其雕工的技法和精湛度决定着作品的价值,但椰雕也有几个“先天不足”:不能防水、耐寒、拼合产品易热胀冷缩、镶锡或镶铝的底里遇冷容易变黑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些问题曾经困扰着椰雕艺人。

     而今,技术坎是跨过了,雕工精湛的椰雕精品却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