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传承企盼“凤凰”来栖
----摘自海南日报2008年6月19日
省琼剧院新编的古装琼剧《梅龙镇》演出剧照。缺乏主创人才和发展资金,是省琼剧院面临的两大问题。
“琼剧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乃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省琼剧院院长陈军自信地说。
作为“省粹”,琼剧起源于海南民谣,融汇了江西戈阳腔、元木偶戏、闽南杂剧和海南民间小调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被誉为海南地方剧种的一支奇葩。
全力申报 如愿以偿
琼剧是现在存活剧种中,保存宋元以来戏曲遗音的为数不多的剧种之一,这不仅对中国戏剧发展史有重大意义,更是海南地方戏剧的骄傲,代表海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之无愧。
“早在2005年,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给省琼剧院发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表,但因种种原因,错失了第一次申报良机。”陈军回忆道。
陈军说:“从2006年,为琼剧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成为我们的重要工作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活化传承,说白了就是要后继有人。”陈军履新后,恢复了停滞10余年的晨练,从演员的基本功抓起,送年轻人进驻中国戏曲学院进修,培养新人,让琼剧的舞台更加年轻化,让琼剧的生命力在年轻人中扎根。
2007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表,再次经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转发到了省琼剧院。
“从填写申报表的那一刻,我就知道琼剧一定会入选,我们这些年做的工作全部派上用场,这一次省琼剧院志在必得。”陈军说道。
琼剧市场 跨越海峡
“整个海南省有800多万人口,保守地说琼剧观众不少于400万。现在省琼剧院每年要演300多场,基本上是演员天天演,观众天天看。”陈军说。
据了解,在海南,尤其是东部城镇每逢过年过节,都有绑戏习俗,为家人祈福,保佑事事顺利。琼剧自清康乾间起“侵淫全岛”,并逐渐跨越海洋,走向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扎根。至今,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仍有不少当地琼剧班社在活动,海南省的琼剧院团也常年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演出。
之所以有如此广阔的演出市场,是因为琼剧表演艺术继承闽、广诸剧种表演传统,并揉合海南的公仔戏、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滑稽表演及武术杂技中的表演因素和技艺。文戏重“唱”,擅长抒情性表演,讲究四功五法;武戏重“打”,拳宗南派少林,真刀真枪,场面火爆威猛。
另外,琼剧用海南话演唱,连结了海南人之间亲密的血缘、地缘和语缘关系,同样也是家园的符号,沟通的纽带,彼此认同的标志。在海外,琼剧更是启动海南乡亲乡情的泉眼,“情随曲转更想家”道出侨胞们的共同心声,对维系乡情和群体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在外事侨务工作中也充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军说:“哪里有海南人,哪里就能听到琼剧优美的演唱。”
发展困惑 依旧存在
琼剧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政府重视让琼剧发展有了保证,但在实际过程中,还有许多困惑与问题亟需解决。
“琼剧主创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其他剧种。”陈军解释道,主创人员是指编剧、作曲、导演人才。以省琼剧院为例,编剧人才要靠外聘,作曲、导演也要返聘退休人员。市县剧团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就更严重了。
除去人才培养困惑,如今省琼剧院的基础设施也长期得不到改善。演员的练功房,早就需要内部装修了,演出设备也该更新换代以适应新的演出需要。
“我现在用120人的编制要养活150人院团,除去经费紧张,也制约了优秀人才的引进。琼剧的发展和传承要靠人,只有给人才以足够的发展空间,才能引来金凤凰。”陈军说,琼剧院作为琼剧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还肩负了研究、发掘、传承的责任,演出人才、科研人才都要补充新鲜血液。
加强保护 持久发展
“现在京剧已经进课堂了,我现在琢磨着让琼剧走进海南中小学的课堂,在孕育它的沃土再生新芽。”陈军说。
陈军认为,加强琼剧的保护,就是要保护琼剧的生存环境,要有演员演,也要有观众看,让琼剧走进课堂,从娃娃抓起,教会他们看得懂琼剧,领悟琼剧发展内涵,各大艺术院团也能在中小学生中发现好苗子,早培养早成才。
“琼剧的发展,离不开观众的支持,多举办大型的演出比赛,既有益于演员成长,也有利于琼剧群众根基的培育。”陈军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比赛机会,推广普及琼剧,让年轻人学会看,懂得听,愿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