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与粤剧、潮剧

        和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琼剧历史悠久,是流行于海南

        省、广东雷州、高州和广西合浦一带的地方剧种,由潮剧、

        闽南梨园戏吸收当地人民的歌谣曲调发展而来。

海南琼剧

海南首届文化奖―琼剧《恩义千秋》定安首演

      11月13日晚8时,在定城镇大底村的小广场上,来自社会各界的近千名观众,兴高采烈地观看刚获得海南省首届文华大奖、由海南省琼剧院一团演出的新编历史琼剧《恩义千秋》。据了解,定安琼剧2005年被列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定安县还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海南琼剧的传承现状如何?好苗子太少成隐忧

      今年8月,在南京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中,14岁的海口女孩邓蔺珊一举夺得地方戏专业组“金花称号”,这也是目前中国少儿戏曲的最高奖。

琼剧传承企盼“凤凰”来栖

      “琼剧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乃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省琼剧院院长陈军自信地说。
      作为“省粹”,琼剧起源于海南民谣,融汇了江西戈阳腔、元木偶戏、闽南杂剧和海南民间小调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被誉为海南地方剧种的一支奇葩。

点击查看琼剧图片



点击查看琼剧图片




点击查看琼剧图片



海南琼剧

百科名片

      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是中国海南省的民间戏曲艺术。琼剧是南方戏剧的其中一个支系,主要以海南话为戏曲语言,因此流行地域亦仅限于海南岛及两广之间。琼剧是当地的本土文化象征之一,相信已有一段颇长的历史,但实际起源时期却难以考知。

琼剧历史

      琼剧用海南方言(俗称海南话.属闽南语系)演唱,清代俗称“土戏”,琼山、海口一带俗称为“斋”,清末民初又名“海南戏”;因其形成于古称琼州所在地琼山,因此国外琼籍华侨谓之“琼州戏”、“琼音”。“琼剧”之称始于1932仿傀儡戏产生的,但是,还没有确凿的佐证。据琼山和海口两地老人及琼剧艺人相传,明清时,福建正字戏和白字戏(潮剧)都曾在海南岛演出。《海口舆地志》和《海口福建会馆碑志》均有“闽广大船停泊白沙津深,……常有潮广剧演唱”的记载。所谓“潮广剧”,即正字戏和潮剧。今琼剧有些曲调与潮剧相同或相似。据此,土戏是在正字戏、潮剧曲调的基础上,改用土音演唱,其间又吸收当地民歌及歌舞八音乐曲,于清中叶以前发展形成。
      清乾隆五年(174O)至五十八年(1793),海口先后建起福建、高州、潮州、五邑(南海、番禺、佛山、江门、新会)会馆,这些会馆门前建有固定石戏台,且年年集资聘请家乡戏班来海口演出。有些戏班还设科班教授门徒,有些艺人则在海南岛落户。如光绪年间(1875-1908)琼剧名净黄匡生的先祖,就是乾隆时跟班会至海南落户的。这些外来的戏班,对土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使它的成为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咸丰年间(1851-1861)至光绪年间是琼剧较繁盛和变化较大时期。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粤剧艺人受到清政府的迫害,流入海南岛,与琼剧艺人互相拜师结亲,有的开设科班教戏,有的插班演戏,对琼剧的兴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时,粤剧的二黄、梆子等声腔,以及新、老“江湖”十八本等均为琼剧吸收,又在这些声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海南腔”等板腔,使琼剧从曲牌体逐步蜕变为板腔体,原有的锣鼓谱、小曲、帮腔等也被摒弃。
      “五四”运动以后,在文明戏的影响下,琼剧作家吴发凤、名旦张禄金等,组织了琼崖土戏改良社,编演了《救国运动》、《新的婚姻》、《省港大罢工》等内容进步、形式新颖的剧目,其他十余班社也编演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剧目,如《正气歌》、《桃花扇》、《木兰从军》等。

  kn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