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黎歌 亦称黎族民歌,黎族民歌是用海南方言和黎

        族韵调唱的,它是随着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

        流、融合,派生出来的新黎歌。一般七言一句,四句为一首,

        称为"四句歌仔"。较长的叙事诗即四句一节,多节续唱下去。

        除了独唱、对唱之外,还有齐虽、轮唱、合唱,并有乐器伴奏。

点击查看黎歌图片



点击查看黎歌图片




点击查看黎歌图片

黎歌

琼中黎族民歌


----摘自南海网2008年2月25日

历史渊源

     黎族人民喜爱唱民歌,民歌是他们在交往中诉说情感、表达心声的主要方式。由于山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以及黎族传统“合亩制”社会的特殊背景,使这一绚丽的文化瑰宝得以世世代代传承和发展下来。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海南岛的中部,是杞黎主要居住的地方。在鹦哥岭脚下的什运乡什运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出了一位著名的黎族民歌手,她叫王妚大。

     王妚大1923年12月出生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牙挽村,1948年嫁往本县什运乡什运村。她从小喜爱民歌,十岁时随堂叔王仁福学习民歌,十四五岁时,为了学唱情歌,曾殷勤充当出嫁新娘的陪娘,到各黎村去长见识。她幼年失学不认识字,但记忆力很强,对各种内容的歌谣一学就能熟记。1946年,由于战乱,她曾随亲戚逃荒至乐东、五指山一带。她先后学会了三十二种民歌歌调,连汉族客家山歌也会唱。1950年当了什运区信用社委员,仍坚持学唱民歌。1954年冬,当她陪同新娘送嫁到红毛镇毛西村时,那里的男女歌手凭人多势众,要跟她对歌决输赢。她滔滔不绝地跟他们对唱了一整夜。结果打败了对方,从此名声震动远近村寨。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是王妚大民歌演唱活动和民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平时,她积极参加各种民歌演唱活动,带头报名参加赛歌会,曾先后在省、自治州、县举办的赛歌中多次获奖。1955年,她被抽调往白沙县文化馆教唱民歌,不久,参加了海南民族歌舞团,随团下乡巡回演出6个月。后因家中亲人患病无人照顾,只得离团回家。从1955年至1963年,她创作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黎族民歌。其中最著名的有《叫侬唱歌侬就唱》、《有歌不唱留做乜》、《解放大军真是好》、《毛主席是咱国父》、《哎来哟调》等。她不仅能根据不同场合和对象创编新的歌词,而且能根据传统歌谣中的某一音节,即兴创作出一首全新的民歌。她创作的这些民歌六七十年代在黎族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熟知的民歌曲调。她因此被人们誉为海南黎族民歌的歌后。

     王妚大既是著名歌手,又是热心栽培民歌人才的园丁,经她举荐和辅导的营根镇那柏村著名民歌手王玉梅(大玉梅),1964年曾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民歌。一首《感谢恩人毛泽东》黎族民歌博得全场阵阵掌声,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五指山乡什再村的王玉尾、番响村的王玉梅(小玉梅),经她辅导后,多次在省、自治州和县的民歌比赛中获奖,成为当地著名民歌手。由于琼中出了王妚大、大玉梅、王玉尾、小玉梅四位杰出的女民歌歌手,以及王妚大创作的多首民歌在海南岛各地广为流传。因而,琼中被人们誉为“黎族民歌之乡”。

     五指山(琼中)民歌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电影《红色娘子军》、《五朵红云》、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毛主席来过五指山》、舞剧《红色娘子军》,以及广东民族歌舞团50—60年代创作演出的《草笠舞》、《喜送粮》、《胶林晨曲》、《摇篮曲》、《舂米谣》等舞蹈音乐和歌曲所运用音乐基调,都来自五指山(琼中)民歌及王妚大传唱的歌调。由于她的杰出贡献,1979年她被国家文化部邀请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歌手诗人座谈会并参加国庆观礼,1980年当选琼中县人大代表,同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广东分会。

     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多位国内外学者和专家慕名前来琼中拜会了这位著名黎族民歌歌手。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位日本音乐家听了她演唱的民歌后感慨地说:“中国的民族音乐真是丰富”;2001年,奥地利国家音乐博物馆馆长泰勒在采录她演唱的民歌时,连连竖起拇指称赞;2004年“中国民歌走进海南”中路摄制组一行人在什运采访王妚大,对她已80多岁高龄仍能以清亮的嗓音、敏捷的思维和高超的记忆力演唱海南各地不同歌调的黎族民歌赞不绝口,说她是名符其实的黎族歌后。

     王妚大现年83年高龄了,她是海南如今仍健在的、唯一的黎族民歌最杰出的传承人,她一人能演唱上千首民歌,熟记三十多种不同黎歌歌调,许多其他方言区失传的歌调她仍能记忆,因此,必须尽快对她的演唱内容和歌调种类进行采集和保存。

黎族歌手王妚大

主要价值

    ●社会价值:王妚大喜欢唱民歌,她对民歌的宣传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由于她的推荐和辅导,琼中相继出了大玉梅、小玉梅和王玉尾等几位黎族著名民歌手。建国以来,五指山(琼中)黎族民歌及其歌调已经确立了她做为海南黎族音乐的主要特征和形象代表的地位,主导着海南音乐文化的发展。这当中有王妚大的杰出贡献。

    ●历史价值:王妚大是海南众多黎族民歌手中的佼佼者,她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发展和丰富了海南黎族民歌内容,对黎族民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艺术价值:建国以来,以王妚大传唱歌唱调为主的五指山(琼中)民歌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电影《红色娘子军》、《五朵红云》、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毛主席来过五指山》、舞剧《红色娘子军》,以及广东民族歌舞团五六十年代创作演出的《草笠舞》、《喜送粮》、《胶林晨曲》、《摇篮曲》、《舂米谣》等舞蹈音乐以及谢文经创作的《哥吃槟榔妹送灰》、《久久不见久久见》等脍炙人口的海南歌曲所运用音乐基调,都来自五指山(琼中)民歌的歌调。海南歌舞诗《达达瑟》中“长寿舞”结束时的一段伴唱,就是采用了王妚大的原唱。其艺术价值意义极其深远。

    ●学术价值:以王妚大传唱歌调为主的五指山(琼中)黎族民歌是黎族文化的一块瑰宝,是海南黎族民歌中内容较为丰富、歌调较多、旋律较为优美的黎族民歌之一,因而琼中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琼中黎族民歌以及王妚大创作发展民歌的手法,对研究海南原生态民歌的创作发展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