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公仔戏,是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戏曲表演艺术

        品种之一。公仔戏在海南流传四、五百年而不衰,它溶文学、

        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具有较高的

        审美、娱乐和社会等价值。

点击查看公仔戏图片



点击查看公仔戏图片




点击查看公仔戏图片

海南公仔戏

文昌三江“公仔戏”


----摘自南海网

  “公仔戏”就是木偶戏。
  琼北一带滚行这种戏,它的全部家当,都载在一辆“三脚猫”上。几张长凳,铺上木板就成了台底。在台底上,用木条“斗”成一座小屋样的台架。挂上布景,一个小戏台也就搭成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公仔戏也标准化起来了。一个戏班,也只三几个人,奏乐的叫“文牌”。这“牌”何解?它是从曲牌中来的。事补,它分为“文牌”、“武牌”。琴胡是文,锣鼓是武。叫“文牌”是个泛称。公仔戏是木头疙瘩,还需要人操纵。这操纵者就叫“驶公”这易理解,“公”就是公仔。只看这家当,封它个轻骑队的美誉,一点也不过分。
  “公仔戏”,有各种角色,文生武生,文旦武旦。一斯文清秀,一浓眉大眼。杂生叫“杂脚”。从口白上又分“杂文”、“脏杂”两类。前者幽默风趣。后者谷气直率。当然,还有员外。这老生吊眉塌鼻大嘴,一看就是个有吃的官相,只怨眉儿落得太沉,小官儿总胀不起来。有这老生就有老妈。她是个翘下巴,故称阿歪妈。老生断小,她愿配对,也算是有福气了,有官家,必有小仆,这小仆叫“隆嘴”。瞧,整天张着嘴巴,像个小窟窿,官人只开个头儿,他还不晓年说什么,就应声“是”了。小角色还不少呢。有个“飞天钻土”家伙,虽说相貌丑陋,但神通广大矣!地上打,他飞天了;天上打,他钻入土了。害得武生一时竟也乱了方寸,大伤脑筋!后生一计,在洞口装个圈套,引诱他钻也来,一勒,就给擒着了。
  “哐!哐!哐”太阳还未能落山,开台锣鼓就敲响了。乡里人总是捺不住那份看戏的急切心情,早早地就演出台前摆好了板凳。占好自己的看戏位子。
  “公仔戏”班,还循主人办什么事,就演什么戏,公子“对岁”,是大喜事。就演他金榜题名。紫袍玉带走金阶。开演之前,又先“排八仙”,热闹一番。瞧,李钟表张何蓝吕韩曹,八大仙家,相继登台了。对事主又颂扬,又是祝福。接着,就掷利钱。那是粘着一点红的硬币。一边掷一边唱。“抬一个,身上带”,小孩嘛,“吃饭得三大钵,手长腿长快快长大!”轮到年轻人上了,“生得多歪都变正,恋爱婚事定必成”!哈,趄有趣!学生呢?不急!“中文数理顶呱呱,不上“北大”入“清华”!这八仙,连今之学府也晓得,也够神的了,老人也有份儿。八仙深谙老者心态,就来个许愿:“不泌尿,不臭膻,不吃百岁来问我!”这时,全场都沸腾了。大空纷纷离座,你争我夺,如抢到一个那可真是辛运的事。
  看“公仔戏”,实际上是听“戏古”。那些艺人,最善于观察事物。他们熟识民俗熟俚语,唱词口白生动又通俗。“嘴咬一块,碗里一块,箸夹一块,眼看一块。”一个贪吃者,就让他描绘得淋漓尽致。小生遇靓女,看得入学,一时激动,令他“筋都绞卡啦!”这些妙语,委实令人捧腹。他们又是全才,一人驶几个公仔。既唱得嫩。既表得妖治。也表得斯文。单品味这一点,就让奇趣横生。
“突!突!突”戏班送来了,这是今日的事,过去没“三脚猫”还得叫人抬戏箱。这事说难也不难。派几个娘儿就是,女人比男人爱看戏,一叫,也就乐意去了。
  演一本“公仔戏”,只需二三百元,不贵!也因时令而异。正二月,是旺季,价就涨一点。平时一百多元也能请得来。做餐饭,吃个夜宵。戏一演完,“三脚猫”突突突就走。真是花费不多又省事。这样,乡下有什么庆典,都乐于请“公仔戏”班来热闹一番。
  “公仔戏”,有各种角色,文生武生,文旦武旦。一斯文清秀,一浓眉大眼。杂生叫“杂脚”。从口白上又分“杂文”、“脏杂”两类。前者幽默风趣。后者憨厚直率。其他角色还有员外,老妈,小仆等。老妈下巴翘起,故称阿歪妈。小仆又叫“隆嘴”。
  看“公仔戏”,实际上是听“戏古”。艺人最善于观察事物。他们不仅熟识民俗俚语,唱词生动通俗,又都是全才,一人可以同时驶几个公仔,表演起来,既可以妖冶,又可以斯文。
  “公仔戏”演出内容多种多样,多于生日、结婚、考上大学等喜庆活动。戏班根据不同的喜庆活动演出不同的剧。加上“公仔戏”演出费用较低,所以尤为乡下人民所欢迎。

  公仔戏发展
  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种之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它的产生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师兄”。
  海南在元代已出现手托木头戏。公仔戏的公仔(木偶),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初期的头部较小,约30厘米,上半身由藤竹编织成肩膀,下半身用袍裙遮掩,再以靴、鞋代脚,两手用木刻,偶身插以木棍或藤条,以便操纵,中躯主捧插入头部藏于体内。整体约宽八市寸、高一市尺半左右,后来偶的头部增大,约有40公分,眼睛改进为能转动,舌头能伸能缩。
  公仔戏早期只演武打“科白戏”,只有念白,没有唱腔,伴奏为锣鼓。清康熙年间公仔戏已形成“板腔板为主,并有少量曲牌”的唱腔体系。全用海南方言演唱,主要板腔为中板,演出剧目除外地传入的杂剧、传奇剧目外,也有由本地艺人根据传说和本地故事改编而成的剧目,这标志着海南的公仔戏已完全成熟。有自己的独特唱腔,用方言演唱,有自编自演的本土艺人队伍,伴奏音乐全部运用本土的八音乐器乐曲。
  解放后,公仔戏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得到不断的充实、发展和提高,成为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艺术。主要包括:
  偶像制作工艺、公仔戏之偶像是木雕工艺美术的杰作。公仔戏的偶像现今一般有20多种,角色比较齐全。
  偶像的表演由导演者在幕后操纵,导演者一手撑偶像中的主棒,一手撑偶手双棒,导演操纵偶像时,手与曲肘并用。操纵木偶的表演程式有手势左右摆动、拱手作揖,跺脚、拂袖、跑马、射箭、上下步、扇花、晃牛耳、打虎架、滚翻、跳跃、舞步、眼睛转动、胡须拂动,嘴张合、舌伸缩,手抓拿等约20种,根据剧情的需要而灵活运用。
  公仔戏的剧本主要来源于改编外来剧本和创作新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公仔戏继承传统剧目约有500多个,解放后创作的新剧目约有100多个。根据表演形式和内容可分为三类:武戏、文戏和现代戏。
  公仔戏的唱腔来源于吸收兄弟剧种的腔调和本地民歌的曲调。公仔戏艺人的特长是一人可以演唱多种不同角色的唱腔。分别用平喉、子喉演唱男女角色的不同唱调。从这点上说,它比其他剧种的艺人有过人之处。
  公仔戏的场景音乐基本来源于民间的八音乐曲。常用的八音乐曲有锣鼓乐、吹奏乐、丝竹乐等100多种。

  公仔戏影响
  陈麒麟是目前三江镇所有公仔戏艺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老人,也是从艺时间最长的一位。他从13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学习公仔戏,后来成为当地有名的操公仔。
  陈麒麟老人说,公仔戏是琼北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特别是解放初期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公仔戏在农村得到空前的发展,人们结婚、祝寿、孩子满月或传统的节日,都喜欢请剧团演一、两场,特别是正月十五,各村都争着请木公仔戏班演“开灯(生男丁)戏”,公仔戏艺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也比较高。
  “上世纪80年代公仔戏盛行的时候全镇有近20个戏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仅剩下5个班。”冯裕芳担心这5个戏班也不知道能撑到什么时候。
  “在三江镇上,很多孩子已经不知道公仔戏是什么,他们天天哼唱的都是流行歌曲。”47岁的陈长明目前是所在戏班里最年轻的一名艺人,他现在已经帮着父亲陈麒麟打理三江镇麒麟公仔戏班。他说,春节过后的这两个月还好一点,淡季的时候一个月演出仅5场,连一个戏班10多人的正常开销都维持不了。
  由于市场不景气和时尚文化的冲击,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人愿意学习表演公仔戏了。陈麒麟老人也很想把这门艺术传承到孙子这一代,但孙子却对公仔戏一点都不感兴趣。如今,在三江镇这五个戏班中,最年轻的艺人都已经超过40岁,在戏班中挑大梁的都在60岁上下,已经“青黄不接”。
  此外,公仔的制作也成为公仔戏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公仔的头部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眼睛要能转动,舌头要能伸缩,因此对雕刻的技艺要求非常高,目前在全岛懂得公仔制作技术的仅有几个人。
  如何生存下去,成为三江镇目前这5个公仔戏班面临的最大难题。

  临高木偶戏
  海南公仔戏的一种,为人偶同演。海南岛临高县的木偶戏演出时,则是采用大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擎仗头木偶化装登台,互为一体,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人偶同演”的临高木偶戏,是用临高语演唱的,主要唱腔有“阿罗哈”和“朗叹”两个,伴奏以双锁呐为主。它主要流传于海南岛西北部,深为临高和儋州、澄迈县部分地区约五十万操临高语的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己在我国木偶艺术园地里摇曳飘香三百多年,据悉,日本、泰国和西欧一些国家,也有类似临高这样的木偶戏。
  临高木偶戏原来的木偶,只有拳头那么大,造型也不大讲究,表演技术不高,大只在乡村祭神时演出助兴。从一九七九年来,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临高县文化部门对木偶戏进行了整理、提高和改革工作。他们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在办法,制作了造型美观、眼睛能够转动、嘴巴能张合的大木偶,聘请表演艺术家对演员进行培训,提高演员的表演技巧,并整理和创作《张文秀》《三姐下凡》《海花》等数古个剧目,经过改革后的临高木偶戏,“木偶神了,表演活了,曲调美了”,不得倍受当地群众的欢迎,而且外地人也爱看,目前,临高县除了县里成立专业木偶剧团外,区、农场也组织了一批业余木偶剧团。
  有操临高语地区地圩镇及农村,每逢喜庆或传统节日,大都演出木偶戏。当地群众都请亲朋友来观戏,附近一带的农民也骑单车或用手扶托拉机载人前往观看,气氛十分热闹。在演出中,帷幕有富有地方色彩的“阿罗哈”音乐中徐徐拉开,演员一人一偶,按照剧情登台表演,时而以偶为主,耍尽偶味,情趣盎然;时而人偶合作,协调和谐,变化多姿:时而由人替演,弥补木偶的不足,保证动作的连续情和完整性,常获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临高木偶戏凭借着“人偶同演”的奇特风格,一九八一年,临高县木偶剧团荣幸地赴北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获得了演出奖,扩大了社会影响,引起同行和专家们的瞩目和期望。
  红红绿绿的幕布下,古老的汽灯发出若有若无的“咝咝”的声响,一场好戏就要开场了。
 
  文昌公仔戏是流行于琼北文昌一带的地方戏,又叫“杖头木偶”戏,宋末元初传入海南。
木偶们已经准备停当……
 
  公仔戏班的全部家当,都载在一辆"三脚猫"上。几张长凳,铺上木板就成了台底。在台底上,用铁条搭成一座小屋样的架子,然后挂上布景,围上布幔,一个小戏台就搭成了。
……这个戏班里操纵木偶的人有三个,两个男人和这个小女子。她一个人变换着嗓音,扮演着几个不同的女性角色。
 
  一个戏班,通常只二三个人,其中"文牌"负责奏乐。"驶公"则是操纵木头疙瘩的人(大概是因为他们光着脚,在台后操纵着木偶不停地来回奔走,如“驾驶”着一般,因而得名?我猜想。)
帅哥……剑眉杏眼,粉面含春,可惜是个被人操纵的木头瓤子。
 
  公仔戏唱词生动又通俗,令人捧腹。有点“无厘头”式的戏剧,如果懂一点海南话,我想会听得很过瘾(一直不喜欢磨磨叽叽腻腻歪歪的海南话,但从那晚开始想学海南话了)。现场的气氛是很热烈的,不亚于我们东北的二人转现场。
人物关系?听不懂唱词所以没看懂……

  公仔戏的行当、曲词、声腔、乐器、服装和表演等均和琼剧相同,因为它先于琼剧出现,一度为琼剧师法。听接待我们的一个公仔戏的班主说,如果琼剧班和公仔戏班恰巧唱了对台戏,那琼剧是一定要让公仔戏先开锣的。
  对了,这个戏的名字叫《状元算命》。大概写一个人中了状元之后回家扮成算命先生,给自己老婆算命寻开心……穿古装戴眼镜,拿羽毛扇,有点儿无厘头,但符合人物身份,居心叵测的一位算命先生也。
 
  “公仔”戏流传至今,声腔也经历了由曲牌体到板腔体的过渡,就是台词,也由中原官话最终过渡到海南的方言俚语。现在,随着社会进步,它也已经从开场、过渡、高潮到了尾声,正在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列,自然规律,不可违也。
  台下气氛微醺,台上趣味正浓……燕语莺声,嬉笑怒骂,戏到了这份上,方品出人生别有一番滋味。
 
  在海南文昌,只有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或举行“公期”祭祖等仪式时,“公仔”们才被从散发着霉味的戏箱中拿出来,被操纵一番,凡夫俗子们,也就借给“公”演戏来娱乐一下自己……演出一场五百元(为了给专家们观摩,据说是文化局出的钱),远不够“公仔”后面的人们生存。
  浮华和苍凉,都付与这明与暗。虽说是一帘相隔,也尽力寒暄。不知君心满意足否?纵然是人间美景说不尽,总还是要曲终人散……
 
  当班主皱着眉,对和我们同行的一个博物馆老姐诉苦的时候,声调充满了无奈。我请那老姐把他的话翻译给我,她说:班主早就想解散公仔戏班了,可只要他把那些木偶收到箱子里,他就全身不舒服,然后开始生病……没办法,他只好重新给“祖师爷”磕头,重新开班……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勉强维持下去,勉强给“公”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