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船型屋 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它是原始的

        干栏式的住宅,门开左右形如船而得名。黎族的原始民

        居,相传为古老的架空船形屋,因为它形状如船篷,当

        地人也称之为船形屋。

点击查看船型屋图片



点击查看船型屋图片




点击查看船型屋图片

船型屋

多方呼吁下得以保留 81间船形屋申报“非遗”


----摘自南海网2007年8月12日

 

  

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的船形屋

     南海网8月11日消息:东方市玉龙岭脚下不远处一块新平整的空地上,20多名村民冒雨盖新屋。按照民房改造计划,该村近半村民年底前将告别“一条竹杆挂家当,三个石头做个灶”的茅草房,搬进砖瓦房。

     这就是地处偏远的江边乡白查村,他们世代居住在茅草房里。因茅草房犹如一艘倒扣的船,村民习惯称为“船形屋”。

     白查村这次民房改造,原计划要拆掉所有81间船形屋,但经有关人士大力奔走呼吁,并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船形屋不仅得以保留,还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拆还是不拆?

     被玉龙岭环抱的白查村,密密麻麻分布着清一色的船形屋。站在村中央,不闻人语,偶闻犬吠声。许多黎族姑娘双腿伸直坐在家门口聚精会神地织黎锦,站在她们面前半晌,竟不被察觉。

     这种场景,如今或许只有在白查村等少数村子才能看到。黎锦、山兰酒、牛皮凳、渡水葫芦、船形屋,这些代表黎族文化传统的元素,正渐行渐远。

     白查村是东方市江边乡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该乡20个自然村中,13个已全部完成茅草房的改造,仅剩白查等7个村尚未进行,这7个村庄至今还保留传统的茅草屋。白查村现有72户322人,现存81间船形屋,是海南船形屋保存得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

     2005年,白查村被列入民房改造计划。江边乡党委书记张志强说,有关部门原计划将白查村81间船形屋全部拆掉,然后在原址上新建砖瓦房供村民居住。

     但此举受到不少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士的高度关注。他们奔走呼吁,使白查村民房改造计划更为周全,船形屋得以保留下来了。

搬还是不搬?

     白查村支部书记符那逢支持白查村的整体搬迁,尽管对船形屋恋恋不舍。

     他说:“茅草房矮,屋里的光线也很暗,每年要为防火防虫担心,每隔几年还要换一次茅草,砖瓦房坚固耐用,光线好,不必为用水和上厕所发愁,还是搬好。”

     不久前,白查村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会上绝大部分村民都同意搬到距老村约1公里远的白查新村。

     尽管只是茅草房,尽管非常简陋,但村民们生于斯长于斯,少部分村民不愿搬。一些老人说:“砖瓦房是好,但茅草房我们住惯了,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甚至,在一些人看来,这里是他们的精神乐园。

     另外,部分村民则因家境缘故,无力搬迁。白查村村民以香蕉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目前种植面积共200多亩。今年因香蕉行情惨淡,许多村民种植的香蕉都烂在蕉地里。符那逢说,许多村民原本指望香蕉卖个好价,然后将赚来的钱盖房子。

     为推进白查村民房改造,东方市给每户村民免费提供砖块1.5万块、水泥3吨。每户村民只需投入七八千元即可住进新房。

     江边乡是我省扶贫难度最大的乡镇之一。全乡6576人当中贫困人口约占89%,去年该乡人均收入仅967元,而白查村村民人均收入仅800元。

已申报“非遗”项目

     经过有关人士的奔走呼吁,船形屋得以暂时保留。然而白查村搬迁迫在眉睫,保护船形屋的规划和具体方案犹待字闺中。

     “村民搬走后,船形屋没人住,用不了三四年肯定坏掉。”符那逢说。

     江边乡干部黄泰说,船形屋须常年有人居住,并且经常烧火做饭,这样才能保持屋内空气干燥,茅草才不会腐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就是当初积极的保护者之一。他认为,船形屋是黎族优秀建筑技艺的载体,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专家看来,保护船形屋,实质是保护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一种无法替代的民族文化。

     有关人士建议,经过这些年大规模的民房改造,传统的茅草屋已所剩无几,应该选择几处最富有代表性、最能体现该民族文化风情的典型村落保存下来,因为这是活着的“文物”。

     目前,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将白查村船形屋项目,作为国家级保护项目上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东方市今年拨款30万元给江边乡作为前期保护资金,配套资金建设通往白查村的水泥村道2公里,并规划保留该村船形屋原貌。专家们说,拆迁了就无法恢复,不能让后人只能从影像和文字中寻找失落的船形屋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