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八音 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原为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

        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

        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

        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点击查看八音图片



点击查看八音图片




点击查看八音图片

八音

源于唐宋走向东南亚 莫让海南八音成为绝响


----摘自南海网2007年3月26日

 

     海南八音乐是海南主要的本土器乐,因采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八大类乐器为:弦、琴、笛、管、箫、锣、鼓、钹。海南俗称的八音乐既包括乐器、乐曲,也包括乐队。

     海南八音乐曲丰富,按习惯分为大吹打、锣鼓清音、清音和戏鼓四类,目前收录有历史遗传下来的乐曲达500多首。有汉唐以来我国古音乐的遗韵,有很高的音乐研究价值。它植根在群众之中,乡土气息浓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是农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一位老艺人在吹奏一把具有百年历史的唢呐

  

活跃在美兰区灵山镇的八音队

溯源

历史上八音曾两度遭遇浩劫

     八音早在唐宋就出现雏形,明代已经十分成熟。明代琼山县就出了一位熟操八音而闻名京城的音乐家汪浩然。海南八音乐在清代、民国以及解放后都盛行,流行海南岛,并随着琼侨的脚步走向东南亚各国。

     在历史上,八音曾经两度遭到浩劫。一是民国二十八年,日本入侵海南以后,实行“三光”政策,人民流离失所,土戏班停锣息鼓或远走东南亚,广大城乡民间乐社队瘫痪,弦断管破,锣罢鼓停。仅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红军和各县赤卫队所在的农村根据地,还组织一些八音队配合进行革命宣传。

     抗日胜利后,八音社队又得以复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海南各大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八音社队,当时琼山县的灵山地区就组织有八音队200多支。在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八音”被视为“四旧”、“毒草”横扫,八音再度遭到沉重打击。在灵山镇儒杨村村民杨文林的家中,摆放着一个古老的八音乐器,一把用椰子壳做的椰胡,据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把花梨木做的唢呐,也出自一百多年前。灵山镇有两支较活跃并很有影响的八音队,杨文林所任队长的八音乐队就是其中之一。

     出生于1946年的杨文林,1968年在部队文工团呆过,多才多艺,不仅是队长,也是胡琴手,能够现场根据调子,现编现唱出歌颂新生活、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词来。

     杨文林的祖父杨天新在200多年前就因八音远近闻名,祖父死后传艺与杨文林的父亲杨仁和,杨仁和再传艺杨文林。杨文林说,原来他父亲手头有一本厚厚的八音曲谱,录载了几百首八音曲目,都是从祖父杨天新手中传下来的,但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这本曲谱被毁,自己只是从其中录抄了一些。杨文林感叹地说,这实在可惜。杨文林手中这一本小小的笔记本,有八音曲目11首。但八音乐谱都是用特殊的符号,外行人看到就如同天书。据儒杨村老人介绍,八音乐源于乡间,乐手对音乐的记谱方式不甚明了,所以就用这样的符号代替。

影响

一般会到婚宴公期上表演

     八音在一些农村人的眼里,还是一种吃饭工具。杨文林说,自己所在的八音队,一般会到婚宴、公期上表演,从不去“白喜事(即丧礼)”。他说,一方面八音主调比较喜庆,不适合这样的场合,另一方面如果去做白喜事,在别人看来就很晦气,以后有喜庆的场合,人家也很少请。根据当前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八音乐队出席一场结婚仪式,收入在千元左右,队中每人都分配到几十元至一百元。杨文林说,最忙的季节,八音队一个月可以演出10多场,农村做公期时,钱会多一些,但乐队会更累一些。

     八音有历代流传的乐曲500多首,杨文林的八音队在日常参加婚礼时,经常会演奏一些《大贺喜》、《小贺喜》、《送子》、《大贺寿》、《拜堂》等喜庆的乐曲。八音队也根本不演奏流行歌曲,因为队里的老人们对这些接触甚少。结婚时,场面都是热热闹闹,也有不少年轻人为八音队的表演鼓掌喝彩,但杨文林说,真正懂八音的年轻人还是不多。

     做公期时,是杨文林他们最累的时候,有时要连续演出30多个小时,中间很少休息。杨文林说,队员们都来自农村,虽然年纪都比较大,但身体也都很硬朗,有时连续演出30多个小时后,睡上一两个小时,又精神抖擞。杨文林说,其实更多的时候出于对八音的热爱,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乐队的劳动成果,队员脸上也有光彩。

保护

每个文明生态村建一支八音队

     在平时,乐队很少在一起排练,乐队里的陈起秀大爷是操秦琴的,今年72岁,一演奏起来,浑身是劲,根本不像一个70多岁的老人。陈起秀说,陈文林、唢呐手杨文泉和自己,在年轻时就在一起合作,至今已经有几十年了,配合相当默契,所以根本不需要排练。几位老人还现场演奏了一曲《河边洗裙》,二胡悠扬,长喉管音浑厚,秦琴声音清澈,层次分明,展示了八音独特的魅力。

     在现今灵山镇,会八音的都为中老年人,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年纪最大的已有80多岁。杨文林的八音队,共有队员13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而灵山的八个八音社队中,队员的年龄也都在40岁以上。

     由于农村的村民忙于各自生计,没有多少闲散的时间操练八音乐,特别是农村大批青年外出经商、打工,也就告别了海南八音,使得八音队伍青黄不接。同时,时尚文化的冲击,传统八音乐的欣赏人群流失,小青年对八音乐逐渐失去兴趣。特别是现代乐曲逐步淘汰传统古乐曲,八音乐器、乐曲都有失传之危。杨文林说,如果政府对八音不予支持,那么八音真有可能成为绝响,自己最怕的就是八音后继无人。他虽育有两男两女,但孩子们都不愿意学。他说,也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对八音很好奇,愿意学习八音的。只要有足够的资金,也就能找到传承人。

     杨文泉则说,解放前八音很红火,那时儒杨村八音的名声也很大,灵山八音传承人五六十人,80%都集中在儒杨村等周边村里。那时,就连海口市内有什么喜事,也要从这里请八音队。

     根据美兰区的五年保护计划,2008年在经费上适当扶持,每个文明生态村有一支八音队;2009年挖掘整理八音乐曲,研究八音乐的传承人,达到有较完整的八音资料和八音人才库;到2012年,建立八音陈列馆,举行八音乐汇演,全面展示八音的成就。海南本土的八音光大看来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