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八音 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原为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

        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

        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

        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点击查看八音图片



点击查看八音图片




点击查看八音图片

八音

澄迈八音入选澄迈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摘自南海网2007年6月22日

     南海网6月21日消息:近日,澄迈县政府公布了第二批1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礼仪、戏剧、民间美术、民间文学和民间工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澄迈民谣、澄迈八音、仁兴山歌、打铁市舞狮、金江祈采、澄迈琼剧、澄迈民间炭相画、澄迈谚语、山柚榨油工艺和澄迈民间制糖工艺。

     据了解,2005年以来,该县组织文化部门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普查人员分别深入各镇、农场、村进行全面普查和登记,走访了大量的群众、老学者、老干部、老艺人,努力做到无一珍贵遗产遗漏,并公布第一、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1项,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仅有澄迈七彩雕画一项。去年,七彩雕画还获批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拟将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澄迈民间炭相画申报为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该县文化部门正组织人员全力以赴对全县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逐一普查和登记,预计在2008年前全部完成普查和登记工作。

海南乐手陈起秀:愿学八音的年轻人快来找我

     南海网6月19日消息:“我今年70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我愿意在有生之年多带出几个徒弟,愿意学八音的年轻人尽快来找我!”家住美兰区灵山镇的陈起秀,想借助本报多招几个学徒。

     陈起秀,既会演奏八音,也会制作传统乐器,他非常愿意把全身本领传授给年轻人,让古老的八音在海南岛一辈一辈地永远传承。

     “我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学八音了,那时农村的文化活动少,一到农闲就有八音队进村演出,我就跟在老艺人身后看,跟着他们学做椰胡。”说起当年的学艺经历,陈起秀很兴奋。

     然而,老人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儿子从小和我住在一起,天天与八音相伴,耳濡目染,可连他都不愿意学八音,还有哪个年轻人愿意学?”想到八音后继无人,陈起秀就高兴不起来了。

     海南八音多数是靠家族传承,加上演奏乐器稀少,又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并不能像民歌一样众口皆宜,懂八音创作和演奏的人本来就少,师傅少,徒弟少,让八音面临失传的危险。

     陈起秀说:“八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好了,国家重视就有了希望,还要马上培养后备力量,才能挽救濒危的八音。”

     在农村,并没有专门的八音乐手,他们白天在农田干活,晚上走街串巷搞演出,要想抽出专门的时间传道授业,并非易事。

     陈起秀说:“学八音其实并不难,对演奏技艺要求也不高,只要用点心思都能学会。如果想更深一步发展,就要懂得配合,毕竟八音演奏需要8至10人的配合,才能奏出多重变换的曲调。”

     当陈起秀老人听说政府要办长期培训班,将双手高高举过头顶,连连道:“要想学好八音,就要懂配合,大家一起学,可以互相学习,多学几种乐器,又能互相督促,实在是太好了!”